“都妈妈,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,把我弟弟抚养得这么好……”11月24日,在“草原额吉”都贵玛老人家中,来自南京的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手挽着手,连声对都贵玛老人说着“谢谢”。
故事,要从64年前说起。
母亲
1959年至1961年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发生自然灾害,当地孤儿院里收留了很多孤儿,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,嗷嗷待哺,因为缺乏食品,随时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。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、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,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,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
接到有关通知后,内蒙古自治区上上下下抓紧筹备,安排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布置接运孩子。凡有接收孩子任务的盟、旗,立即成立保育院,要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。1960年,四子王旗在乌兰花镇成立了临时保育院。因为读过书和勤劳肯干,时年18岁的都贵玛成为了一名保育员。
在旗保育院的4个月修整之后,都贵玛带着28个孩子回到了脑木更苏木保育院。在一个简朴的蒙古包里,都贵玛精心呵护着28个原本体弱多病的孩子,他们很快适应了草原的气候和饮食。9个月后,健康的孩子们逐个被送到了养父母家中。
初到都贵玛身边的扎拉嘎木吉只有3岁,被一对牧民夫妇领养后,都贵玛经常骑着马去探望他。有一回,都贵玛看到年幼的扎拉嘎木吉在蒙古包外干活,很是心疼,由此,都贵玛决定把扎拉嘎木吉带回家自己抚养。
几年后,另一对牧民夫妇收养了扎拉嘎木吉,并和都贵玛成为了邻居。扎拉嘎木吉是最后一个离开都贵玛身边的孩子,平时都称呼她为“嬷嬷”,而和别人说起时总是说都贵玛是他的“第一个妈妈”。
姐姐
60年过去,扎拉嘎木吉再也不是初到草原时的那个瘦小的他了,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,有了自己的牧场和羊群,俨然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牧民了。
然而“人生当知来处”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。2008年,他曾参加过寻亲团。“虽然离不开草原,但还是很想知道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地方。”扎拉嘎木吉知道希望渺茫,但还是想再试试。
2018年,在一次“国家的孩子”的聚会上,扎拉嘎木吉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留下了自己的血液样本。2024年,他再次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寄送了血液样本。令人欣慰的是,这一次公安局的回复让他激动不已:通过DNA比对确定,他的老家在南京市溧水区,他的家人姓杭。
2024年11月16日,时隔64年后,扎拉嘎木吉终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,见到了已经年逾7旬的亲姐姐杭巧云。腿脚不便的扎拉嘎木吉走下轮椅,亲手给姐姐戴上了他定制的珊瑚银手镯,看着满院子迎接他的亲人,扎拉嘎木吉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:“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景,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。那么多人来看我,我很幸福!”
“父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,他一生都想着要找回我的弟弟。”杭巧云告诉记者,为了寻回弟弟,父亲也经历了许多艰辛,甚至错领过一个孩子养到了18岁,后来交还给了孩子的亲生父母。而与扎拉嘎木吉相拥的那一刻,血脉相连的感觉同样让杭巧云激动万分:“感谢党、感谢政府,感谢帮助我找回弟弟的亲人们!”
亲人们
64年。1500公里。寻亲。圆梦。
杭巧云口中的“亲人”不仅仅是血脉之亲、不仅仅是养育之恩。
2023年4月,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了为“国家的孩子”寻亲专班,推进全盟范围内“国家的孩子”寻亲工作。作为技术支持的核心团队,乌达木带领的技术民警们开始直接对接采集血样的群众,大大提高了寻亲效率。“只要是有寻亲意愿的‘国家的孩子’,都可以直接来找锡林郭勒盟公安局,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。”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队长乌达木在“国家的孩子”微信群中这样承诺。
血样的检测分析并不复杂,但通过DNA数据寻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——拿到DNA数据后,还要面临大量工作:血样分析、数据比对、信息核对、摸排走访、群体筛查等。在采集血样后,通过进行分析比对和摸排后,需要将确定范围的家庭人员血样寄来,再进行3次鉴定最终才能确定亲缘关系。
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记者闫春旭全程报道了扎拉嘎木吉的寻亲之旅,同时他也是一名寻亲志愿者。他告诉记者,寻亲成功的路,可以说是寻亲志愿者们一步步、一村村、一户户走出来的。在收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发来的线索后,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志愿者王祝芳就开始了走访调查。10月20日,王祝芳和三名同伴在走访中发现一位老人长得很像扎拉嘎木吉,但询问却得知这位老人的弟弟已经去世,不是送养出去的。在继续的追问中,这位老人回忆称,家族里确实有一户人家丢失过孩子,但那户人家只有一个姐姐叫杭巧云。在老人的带领下,志愿者找到了杭巧云,发现她和扎拉嘎木吉长相有相近之处。说明情况后,志愿者刘小飞医生为杭巧云采集了血样,并将血样寄送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。10月25日,DNA比对结果出来了,杭巧云与扎拉嘎木吉是全同胞(同父同母)关系。
“真好。”全程见证了扎拉嘎木吉认亲之旅的内蒙古文学杂志社社长助理、呼和浩特市诗词学会主席蒋雨含发出这样的感叹。在写下《辽阔大地——一个母亲和她的28个孩子》这本书的过程中,蒋雨含早已和都贵玛、和扎拉嘎木吉、和许多“国家的孩子”相处成了亲人一般的关系。而现在,续写这一部历史佳话就是她接下来最想做的事:“这是‘三千孤儿入内蒙’的一个缩影,爱国、团结、奉献、牺牲……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凝结其中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各民族守望相助、团结一心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”(记者 孙岳龙)
保育院扎拉嘎木吉血样杭巧云孩子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